专家称中国家长正陷入教育恐慌(图)

专家称中国家长正陷入教育恐慌(图)


来源: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 作者:佚名

  培训学校煽风点火?

  “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——这句魔咒一样的口号出自何处,如今已无从考证,但自从它诞生,就获得了绝大多数中国家长的认同。事实上,中国家长们的期望是,孩子不仅不能输在起跑线上,在人生的任何时段、任何领域,他们都不能输给他人。

  看看中国火热的课外培训市场,就能窥见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急迫心情。上海一位妈妈带着孩子试听了某教育机构的英语课,这位妈妈送孩子学英语的意愿原本并不强烈,但看到别的孩子英语流利,唯恐落后的想法立即占了上风,不久后,她也为孩子交了几万元学费,成为这家教育机构的学员。

  家长们的心态给各种教育机构带来商机,花样百出的广告词指向同一个暗示:我们的培训会给你的孩子增加竞争筹码,让你赢在起跑线上。在上海,民营教育培训机构一节幼小衔接课程的费用在60-100元不等,课程内容主要是奥数、英语或者拼音(家长学院:给您不一样的教育视野!)。“幼小衔接”是个新词,多年前谁能想到,幼儿园毕业生在进入小学前,也要像大学生准备考研一样报个班。

  拼音是小学教学大纲中的内容,但培训机构的营销人员会告诉你,学校是不会教拼音的,因此必须到培训机构花钱学习。尽管“学校不教拼音”的说法很容易被证明是误传,但家长们还是以“多学无错”的心理,对各种培训趋之若鹜,很多学校里,一个班里人人上课外培训班的情况一点也不稀奇。

  教育机构不仅迎合家长们的心态,也强化了家长们的焦虑。在上海一家早教机构的墙上,记者看到与高考“光荣榜”形式一样的“光荣榜”,上面张贴小朋友照片,下面说明:某某小朋友2011年被上海市某重点幼儿园录取。竞争已经下移到3岁,这样的氛围中,家长很难淡定。

 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夏惠贤认为,民营教育培训机构的宣传为“教育恐慌”推波助澜,他们夸大了教育竞争的形势,目的不过是从家长钱包里赚更多的钱。不过,这种说法显然不能被民营教育机构从业者接受。闻风最近发了一个帖子在自己的博客上,他在文章中将北京各类学校之间的对应关系一一罗列出来,也就是说,如果一个家长希望孩子上某名校,从闻风的这篇文章里按图索骥,你就可以知道你的孩子必须上哪一所高中、哪一所初中、哪一所小学。

  在回答这篇文章是否会助长家长恐慌的问题时,闻风告诉记者,在他看来,他所做的不过是把早已存在的教育资源对应关系揭露出来,他暴露这种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平衡现象,是为了督促主管部门改善现状,而不是给教育恐慌煽风点火。

  闻风认为,如今的教育恐慌气氛是多种原因综合形成的。他说,重点学校早已存在,过去家长们无法得到信息,也没有能力让孩子挤进好学校。现在,信息比过去透明,家长对孩子期待都很高,自然会通过各种渠道让孩子进好学校。没有“关系”、“条子”的家长,则通过让孩子考各种证来增加竞争的机会。

  在闻风看来,教育恐慌的根本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,而短缺的原因是国家队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。“政府提出的目标是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4%,但十多年都没有达到。”

  社会的镜子

  事实上,家长的焦虑和培训机构的逐利,像两只巴掌一样一应一和。

  网络上的家长论坛里,充满了家长们焦虑的情绪,未进“名校”的讨教如何进“名校”,进了“名校”的讨论如何培养特长、参加竞赛为未来升学加分,校园中的明争暗斗,延续到网络上。

  从理论上说,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,如今的教育资源远比过去丰富,上大学比20年前容易很多。但现在,教育竞争反而比过去更加激烈。家长和老师都知道过早的竞争和太大的学业压力不利于孩子的成长,但大人们又不得不让孩子参与到这场竞赛中。

  对于这样的怪现象,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钟文芳用一句简单的话解释:“学校内的事情是由学校外的事情决定的。” 有专家指出,教育是社会的镜子,教育如果“脏”了,一定是社会不太“干净”。

  夏惠贤教授认为,如果深究教育恐慌的根源,必须追究到目前中国社会中就业竞争、社会保障、职业收入差距等等宏大的问题上。“家长担心孩子长大了找不到好工作,没有好工作就没有好生活,家长的想法是,与其长大了吃苦,还不如读书的时候吃苦。”

  同时,夏惠贤认为家长的攀比心态、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的陈旧观念,也让一些技术类学校、技术类工作受到歧视。夏惠贤认识的一位英国少年,高中时的志向就是考上大专,学一门自己喜欢的技术。“像上海这样的城市,高级技术工人很缺乏,收入也不错,但舆论的导向并没有让家长们意识到这一点。”

  要改变职业观,需要改变不同职业在收入和社会尊重上的差距,但目前社会还没有这样的环境。“如果有一天,大家觉得做厨师是个不错的职业,做清洁工也是不错的职业,那么教育领域的过度竞争,应该不会像今天这么严重。” 钟文芳说。

  教育是社会的镜子,社会评价标准的单一投射到教育领域,就变成千军万马补习、考证、“拼爹”的教育怪现状。

  当一些家长认为学校和教师制造了恶性竞争的环境时,钟文芳替老师们鸣不平。由于工作的关系,她经常接触中小学教师,常常听到类似的故事:学校如果“减负”不给学生布置作业,家长会不满,要求老师布置作业,或者家长自己在校外给孩子找作业做。“只有真正实现社会多元、生存平等,才有可能改变教育竞争现状。”钟文芳说。

  少数家长,则用自己的方式反抗这种畸形的竞争态势。

  “在家上学”是一种极端的选择,也不被现行《义务教育法》许可,不过,中国的各大城市开始出现不少选择“在家上学”的家庭。主动选择“在家上学”的家长,一般具有较好的教育背景,他们对学校教育不信任,认为自己可以在学校之外给孩子寻找到更好的教育资源。

  来自杭州的一对夫妻,正在考虑让4岁多的儿子“在家上学”。夫妻二人供职于大型企业,工作和多地迁居的经历,让他们“见多识广”,对社会和教育有着自己的认识。这位父亲认为,现在学校里教师素质太差,应试教育磨灭孩子的创造力,不如自己在家教育。目前,孩子妈妈准备辞职在家专职教育,他们打算将“在家上学”计划实施到至少初中之前。

  大城市中,更多人则选择让孩子留学海外,近年来,中国小留学生人数增长迅速。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发布的《2011中国出国留学趋势报告》显示,我国留学人数已经连续4年保持了20%的增长,达到34万人的历史纪录,其中,本科生占留学总人数的60%以上。

  应试教育常常被视作如今“教育恐慌”的罪魁祸首,很多人呼吁学习国外注重平时成绩和全面能力的评价机制,让学生摆脱考试指挥棒。多年的呼吁后,尽管某些地区已经通过自主招生、校长推荐等方式向全面评价的方向做出努力,但考试成绩的地位,在总体上还是难以改变。

  这样的现状看上去让人悲观,但教育学者岳龙却认为,“教育恐慌”只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,随着社会公平的实现,这个阶段终会过去。岳龙说,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日本教育竞争也曾非常激烈,为了抢占优质教育资源,各种名目的考试压得学生透不过气。20年以后,教育竞争的压力小了很多。 在批评中国教育时,需要先想想我们批评的到底是教育吗?

  记者|黄 祺

  除了足球,在中国,最容易被人骂的目标恐怕就是教育了。有学者认为“在中国的所有问题中,教育问题最为严峻”。但也有教育人士称,舆论对中国教育的评价有失公允,教育成为社会风气的替罪羊。

|<< << < 1 2 3 4 5 6 7 8 > >> >>|


·上一篇文章:书法艺术对大学生文化修养的现实作用和意义
·下一篇文章:读完初中就留学 中考只是为要拿到毕业证吗?


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:
http://www.zjjr.com/news/jysk/13611047211FG9598G5DGF3J9B9224.htm